財富管理行業的未來發展方向
受過去一年受到新冠疫情的沖擊,很多普通家庭的收支平衡情況受到了較大的影響,這必然反應在家庭財富管理和資產配置的具體落地上。
當前,激勵不相容、投資者適當性原則實不夠等行業痛點和頑疾依然存在,長期投資、資產配置等科學投資理念尚未深入人心。財富管理行業要發揮其在居民財富積累、金融資源配置方面的核心作用,需要滿足以下四條標準,同時也代表了行業的未來發展方向。
(一)以用戶價值為第一出發點,與用戶利益充分綁定。財富管理 “以人為本”,服務機構要做百年老店,必須為用戶創造價值。然而,財富管理行業是一個充滿誘惑的行業,從業機構很容易被短期利益所引誘,做出有損用戶價值的事。比如眾所周知的“基金賺錢而基民不賺錢”的現象,原因之一就是銷售機構以傭金為導向,誘導用戶進行非必要的交易,贖舊買新,追漲殺跌,或利用投資者的非理性情緒,在股市泡沫階段全力做大銷售規模。
要打破這個怪圈,一方面需要從業機構以用戶價值為思考原點,抵擋住短期誘惑,基于專業判斷而不是自身利益做出投資建議;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制度層面進行創新,以減輕激勵不相容的問題。
(二)洞察用戶需求,按需匹配合適的投資產品。用戶的理財目標、風險偏好、風險承受能力千差萬別,有的看重本金安全,可以接受較低的預期收益,有的更看重高收益,愿意并有能力承擔一定的損失。即便是同一個用戶,對不同賬戶的投資也具有不同的設定,譬如,平時放著應急以防萬一的錢,需要能隨時取出,不能接受本金虧損;而給子女十年以后上大學準備的錢,則可以承受一些短期的波動,以追求長期收益。因此,財富管理服務也應該是富有彈性和個性化的,可以根據每個用戶不同的理財需求,為其匹配合適的產品。
而現實中實現精準匹配的難點在于,大部分用戶并不能根據自身的理財目標、風險偏好、風險承受能力,理性地決定風險暴露水平。有的用戶投資期限較長,風險承受能力不錯,卻傾向于選擇預期收益較低的產品;有的用戶對流動性要求較高,風險承受能力較差,卻傾向投資一些高風險的產品。前一種情況還好,后者一旦錯配,很可能會對用戶的生活帶來麻煩。
因此,對用戶理財需求的洞察至關重要。一個合格的財富管理機構,應當有能力通過大數據及與用戶的互動交流對其進行精準畫像,并向其主動推薦合適的產品。在大多數情況下,要做到比“用戶更了解用戶”,甚至能夠精準刻畫用戶每一筆投資的需求。
(三)幫助用戶成長,持續將投教作為工作重點。財富管理服務為用戶創造的價值,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用戶自身的認知、投資理念和習慣。如果用戶沒有樹立起長期投資、價值投資的理念,即便資管機構生產出優質的底層產品,銷售機構提供了靠譜的建議或投顧服務,也無法確保用戶獲得理想的理財結果。說到底,理財是用戶、銷售機構、資管機構共同進行的一項事業,只有不斷地幫助用戶成長,財富管理行業才能創造出最大的社會價值。
(四)堅守專業定位,為用戶嚴選產品。截至去年底,市場公募基金數量為6084只,而滬深兩地上市公司總數還不到4000只,對一般用戶來說,選基難度甚至高于選股。我們在實踐中發現,用戶交易基金的時候,主要參考的是基金的短期業績和排名,但據我們研究,上一年排前20%分位的基金,下一年業績會平均分布在20%、40%、60%、80%分位,基金的短期歷史業績和未來業績相關程度很低。而且,用戶過度關注短期業績排名的行為,會導致管理人動作變形,尋求更高的風險暴露以博取更高的短期收益,反過來又可能傷害到用戶的利益。一個負責任的財富管理機構,應始終堅守專業定位,用專業的方法和態度來研究管理人的投資理念、風格、能力、一致性,嚴選出能穩定為用戶創造長期價值的管理人。
想了解更多關于財富管理培訓的相關內容,可以聯系在線老師獲??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