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健康產業的機會究竟在哪里?
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持續推進,大健康產業投資已進入2.0時代,在各方資本競相追逐的同時,大健康產業發展呈現傳統業態升級、新興業態涌現和產業鏈整合重組的趨勢。而2020年持續的新冠疫情,為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帶來深遠影響,后疫情時代如何布局大健康產業值得重新思考。
構建大健康生態是一個相對理想的藍圖,但是醫療產業鏈非常長,且資源碎片化特征也很明顯,整合起來難度非常大。眼前混戰下的醫療健康布局更多像是占坑姿態,因為各種玩家在自身話語權、資源調動力度上,都存在短板。
如何看待大健康產業的新混戰?如何找到一條合適的探索路徑?未來大健康產業格局會發生什么變化?這些問題都值得去深入探究一下。
大健康產業領域的玩家的競爭力究竟如何?
首先,2021年,大健康賽道的競爭與洗牌勢必將更加激烈。許多“跨界”玩家入局者,無論在融資能力,還是在擴展規模方面都會表現突出。但跨界玩的大健康產業,都只是“玩大玩小”的問題。如何解決醫療健康的質量問題,才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。然而,許多資本跨界大健康市場,在醫療健康產業的頂層設計、實現路徑以及行動方案上均未能有新進展,關注與討論的依然是業績服務量提升,尚未進入真正的實際操作階段。
其次,隨著用戶流量天花板的到來,早期業務增量競爭模式已經轉為存量競爭模式,導致大健康個性化服務需求成為焦點,醫療健康細化服務成為一種大趨勢。從大健康生態的視角看,更多是以用戶需求為導向,梳理清楚服務入口邏輯,以便從業者更好理解大健康時代醫療產業的變化。對于需求用戶而言,哪家平臺解決醫療健康的問題越多,那家醫療服務平臺打開市場的幾率就會越高。大健康產業核心競爭力有多強、有多持久,怎樣走向平穩發展,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。
再次,資本市場開始用開放的態度去重新理解康養產業 “新增長”的商業故事,但市場對于大健康產業服務平臺的估值邏輯,必然會再一次回歸到“基本盤+增長預期”的邏輯。因為業務基本盤建設和運營的水準直接決定著大健康產業的天花板,市場需求和健康消費行為是衡量大健康產業最重要的經濟指標。
相比之下,跨界央企"以用戶為中心"的市場戰略,一方面,是老生常談的問題——業務水準低和市場規模??;另一方面,依然在營收結構和發展前景上處在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——較長的成本回收期為其運營帶來不小的挑戰,同時也未能尋找到投入和虧損的最優解。一定程度上來講,玩家的業務同質化,已經讓市占率難以成為后續業績高增長的驅動。大家需要突破的也遠不止于產品和服務本身,還有醫療行業特殊的規律與規則。
想了解更多關于大健康產業培訓的相關內容,可以聯系在線老師獲??!